回歸二十年 艱辛處處現
少數族裔向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表達訴求


我們是一群少數族裔香港居民,將這裡視為自己第二個家,在這落地生根,並努力工作,令一家人有安穩的生活,子女能順利升學,畢業後找到較好的工作。

然而,我們一向被視為貧窮的一群。事實上,政府數字亦顯示,從整體貧窮率來看,全港人口的貧窮率於2001至2011年期間均維持於20%左右,南亞少數族裔的貧窮率卻從17.3%上升至23.9%,當中,巴基斯坦裔的貧窮率更從27.4%大幅上升至51.1%。少數族裔有兒童貧窮住戶人口的失業率(16.6%)遠高於全港有兒童貧窮住戶人口(11.1%)。即使政策介入後,少數族裔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(30.8%)仍顯然高於全港有兒童住戶(16.2%)。

可是,這些年來,語文教育政策的落後,令我們子女升學和就業愈見困難;政府自2003年修改的公務員中文能力入職要求,亦大大限制了我們加入公務員行列;而職場對部分種族的偏見,視帶頭巾或留鬚者為不專業不衛生,視少數族裔只會做勞力工種,都大大阻礙我們獲得薪酬和待遇更好的工作。

我們也是希望自力更新的一群,我們希望能靠自己雙手養活一家,可是,以上這些因素,令我們不論學歷高低或技能熟嫩,,均只能做低工資、長工時,及被視為低技術的、厭惡性的工種,每天生活只有勒緊褲頭。可是,即使我們向勞工處求助,也難以覓得一份工作,因為大部分張貼在就業中心的職位空缺只以中文列出;就業主任除了列印出兩三份職位空缺「滿足」我們的要求之外,鮮有協助聯絡僱主,或提供更多就業或持續進修的資訊;在不少情況下,主任更不問我們的學歷就介紹空缺,當然,當中主要為基層工作。

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援下,當僱主知道我們是少數族裔居民,會以種種荒誕的原因拒絕我們的職位申請,包括突然加添中文能力為入職要求,甚或乾脆說已請了人。亦有餐廳表示基於「衛生」理由,不會聘請我們;更有大公司表示,因所有安全指示及通告以中文書寫,不便聘請不諳中文的求職者。

香港回歸二十年,不少少數族裔家庭已在港生活了半個世紀。正如回歸前,我們有不少家人在港或當警察,或加入英軍,或從事貿易,當然亦有不少靠勞力維生,但也能靠自己雙手打拼,過著安穩的生活。

我們只為覓得一份有尊嚴和可養家的工作,希望自己的專業、學歷和經驗能夠得到重視和肯定,讓我們能作為一個勤奮的香港人在這裡生活和貢獻所長。

我們曾在特首選舉論壇上表達以上訴求,時為特首候選人的林鄭月娥女士明言可研設少數族裔就業科,以改善少數族裔人士的就業問題。

為此,我們進行聯署並去信懇請林鄭月娥女士與我們會面,希望新任行政長官能真正聆聽我們的需要和訴求,落實競選承諾。在短短一天,我們已收集到超過300個簽名。簽名數目仍然持續增加,稍後將轉交新任特首。



一群本港少數族裔居民 及
「少數族裔就業關注組」
「香港少數族裔公平使用政府公共服務關注組」

二零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